一介小展|第一期
关于自我介绍

第一期我们尝试表达的一个主题,是关于自我介绍。
每一个作品,是作者外在经历与内在经历交汇的产物,
是作者非常私人的对世界认知的表达。
艺术家个展 |马维思
Living & Dying in New York & Tokyo
“站在建筑师站在洞察城市的视角
去解剖城市的一次试验性主题摄影”
-马维思
建筑与摄影之间,除了都讲究结构,还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城市里的建筑,各有各的藩篱,却又关系紧密?纽约到处都是行色匆匆,那建筑也会跟着冰冷吗?都说东京将东方文化中的动与静阐释得很到位,那那里的建筑,又是何种气质呢?
本周六即将在一介开幕的马维思的个展
「Living & Dying in New York & Tokyo」
或许会给你一点启发。

▲马维思(Mavis) 出生成长于四川成都。
自幼酷爱绘画,中学起钻研摄影,大学开始系统学习建筑学。美国OSU与中国西南交通大学双建筑学学士,目前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在读。
绘画师从本土知名画家黄振国先生;摄影师从世界摄影大师Attali Henrietta博士;曾就职于日本设计大师伊东丰雄事务所,石上纯也事务所。
纽约一年,东京一年,在不断观察,步量,细味,反思中,记录下这两座城市并将它们带回成都。
图文:马维思
编辑:挖路的艺妓
.jpg)
被蚀刻不清的天使造型墓碑,皇后区,纽约
An etched angel shaped tombstone,
Queens,New York City
纽约,一座疯狂的城市。
它的建筑,无论风格年代,无一例外地挤在森严的网格街区之中。如同居住在此的纽约客们,带着不同的决心与野心而来,向着虚无又真实的目标未来而去。似乎我们唯一明确且相同的终点只有死亡,而埋葬在这座城市之中大概就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在这座城市里,我们恨着、爱着,我们咒骂、拥抱,我们挣扎、享受,我们生活、死亡。
.jpg)
回家的居民,谷中灵园,上野,东京
A resident backing home,
Yanaka Cemetery, Ueno, Tokyo
东京,被建筑师们称作metabolism city(新陈代谢城市)。它独特的土地制度,使建筑成为城市的细胞,新旧间次,紧密排列。
高耸的商业大厦间小小的神社保持着亘古平缓的呼吸;市井小宅环绕着的一片片墓地成了老人赏樱孩子嬉戏的公园。城市的时间延展成四维空间中的一个维度。人类与城市的过去、未来、生、老、病、死,和此时、此地一同存在于这一空间之中。
.jpg)
前往皇后区的大桥上,曼哈顿上城,纽约
On the bridge to Queens,
Uptown, New York City
时间:物质变化的速度让我们产生了时间真实存在的错觉。
城市与人的变化速度的不同,仿佛使城市与人寿命有长短之别。换言,我们出生,生活,死亡于一座城市;城市包容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我们。
.jpg)
玩耍的小女孩,台场,东京
A little girl playing,
Odaiba, Tokyo
生命:物质与意识机缘结合的存在。
时间赋予了生命力量。而饱含力量的生命,坚韧到令人悲伤。见过,走过,吃过,笑过,爱过,触碰过,别离过,皆是我们对生命的宣言。

从敦博看曼岛,布鲁克林,纽约
Viewing Manhattan from Dunbo,
Brooklyn, New York
距离:空间中真实存在的二维概念。
我们用可丈量的距离,划分出许多细微的概念,比如阶级,财产,正邪,生死。又用建筑的手段,强调距离的存在。纽约用远距离感掩盖死亡的存在,东京消除距离让死亡融入生活。
一群大雁,皇后区,纽约
A group of geese,
Queens, New York City
死亡:生命的一种较为持续的状态。
我对此暂时没有更多的描述。
Yiiie x Mavis
Yiiie: 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作品呢?
Mavis:这个主题是我去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在建筑摄影师Attali Henrietta的指导下于纽约展开的一个自主摄影研究课题。课题期终汇报时Attali就建议我继续去挖掘它,并且办一场展览来完善它。今年我因工作的原因,在日本东京旅居一年。通过对这两座城市的认知和对比,又让我对原本“城市,生活,死亡”三者的主题,产生了更丰富的理解。于是又在日本进行了同样主题的摄影。而在与伊东丰雄,石上纯也这两位建筑大师的交流时,也得到了许多他们带有东方设计理念的意见。
🔖
Yiiie:建筑在城市和人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Mavis:建筑,往小了说是城市的一个元素,一个个矗立的构筑物。建筑师理解的建筑,可能更大一些,大概可以大到人类建造的人居环境这个程度吧(笑)。所以在我看来,城市的空间皆为建筑,当然墓地也是一类建筑,只是它不止让活着的人们有空间悼念,更是死去的人们被安放的场所。
🔖
Yiiie:是什么原因驱使你在这个年纪就开始思考关于“城市与死亡”这样的主题?
Mavis:生与死大概是人从一出生就会去思考的问题吧。而建筑和城市又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着的问题,两者结合,也是必然。如果说为什么这个年纪就在思考的话,大概是纽约迫使我思考吧。
走在布利克林大桥上,曼哈顿,纽约
Walking on Brooklyn Bridge,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我爱纽约,享受在那里生活忙碌的每一天。但行动太快,无比匆忙的纽约客们却有可能连明年的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这种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我们如此奔波,为了活得更好,为了活在这里,也为了有一日能死在这里吧。
同时,在这座光鲜繁华的城市里,犯罪,枪杀,严寒,地铁脱轨,恐怖袭击,时常上演着,死亡其实与我们时常擦身而过。新闻短暂的报道,人们快速的转发评论,然后又快速地遗忘。好像只要不和死亡撞个满怀,它就未曾出现在这个城市。着实奇怪。耐人寻味。
🔖
Yiiie:在你观察的过程中,纽约和东京最大的同与不同是什么?
Mavis:快节奏,国际化,多元化,包容性…所有大都市的特征他们都有,但要说不同的话。首先就是城市的肌理。
车流延中央公园驶过,曼哈顿中城,纽约
Vehicles passing by alone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纽约的方格网,就是一个铁则——任何建筑都有可能建成,但前提是只能在规定的方格里建设。纽约人也是如此,任何种族任何梦想都能被接纳,但我们必须在这个城市的习惯和法则下生活。
巷角的小酒馆,浅草,台东区,东京
A bar at the corner,
Asakusa, Taito, Tokyo
东京则完全是另一种肌理,同一片街区内的门牌号是按照建设先后或者替换的方式决定数字大小的,而非一条路依次排开(传统居住区,统一建设规划的商业区不同)。建筑成为一个个可替换的细胞,不同功能不同年代的密密地填满城市。大家穿着更简介素雅的服装,按照规矩和大流办事,细小之处,都透露着每个人对生活认真的感悟和态度。
常绿公墓,皇后区,纽约
Evergreens Cemetery,
Queens, New York City
其次是基督教主导和佛教主导的社会生死观有着本质的去别,也让教堂,寺庙,墓地在城市中存在不同的位置。比如说公墓。纽约的公墓在偏远地贫民窟街区,几乎不为在曼哈顿生活的人所知。我辗转乘车两个小时,又徒步半小时才到达。数公顷的公墓,除了巡逻的管理人,我在里面徘徊了两个半天也不曾遇见一位访客。不知是天气还是距离感,摁下快门的手指总是有些僵硬。
谷中灵园,上野,台东区,东京
Yanaka Cemetery,
Ueno, Taito-ku, Tokyo
而东京的墓地则是散落在城市之中,充满了生活感。我见过最美的樱花大概就是在青山灵园了,它静静地坐落在最繁华地青山,六本木和涉谷之间。除了来祭奠的人们,我还看见还带着孩子赏樱的主妇,午休吃着便当的上班族,野餐的老妇人们。它是一个亡者和生者一同享用的城市公共空间,意识到这点的时候,莫名感动到哭。
🔖
Yiiie:作品多为黑白色调,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Mavis:这两座城都太过繁华,保留色彩会让我迷失和紧张,而层次丰富的灰色才能让我客观地去思考。
🔖
Yiiie:怎么想到回成都办这次展览呢?
Mavis:就是想将我在国外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下的反思带回给自己的城市。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我还是希望带他回家的。(笑)
另外,大概是在国外漂泊有些久了,最近回成都有种不真切的陌生感,不过也正好能让我重新去认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也想借此机会与国内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们多交流,认识一些不同的人,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吧。展览期间我都会在画廊,欢迎大家来哦!👏
🔖
Yiiie:对于家乡成都,你会选择将镜头对准哪里吗?
Mavis:医院附近,非常的丰富,有人哭有人笑,有卖花的有卖药的,有办丧事卖墓地的,也有算八字给孩子起名字的。
还有巷子里老茶埔,车棚下的串串摊子,坝坝里坐着挖耳朵的地方。
说到生活,没有比成都更丰富的地方了。
🔖
Yiiie:对于成都,有关这座城市的“建筑、生活、死亡”你有何感受?
Mavis:我觉得,打丧火办白喜事时,大家放着歌搓着麻将吃着九碗,是成都人骨子里的超脱。可能成都人对生活要认真享受的态度,也是来自于这同源的超脱心态吧。
🔖
Yiiie:还有其他城市的记录计划吗?
Mavis:看我下一站会住在哪个城市了。
🔖
Yiiie:会有新的主题想要研究和探讨吗?
Mavis:有的,保密。但我的兴趣点还是在城市,以及生活的细节。从这一大一小的尺度来反推位于中间尺度的建筑,比单看建筑来得有趣。
END.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一介,始于2016年,社区里的一个小空间。
我们尝试搭建一个平台,用于展览。
对于我们来说,展不是输出,
而是交流分享,一个对话及表达情绪的场所。
我们坚信,art for everyone
它只是一件平常小事。
一介以遵从本心“原始的”“不成熟”的作品为主轴展出。
也不定期举办青年艺术家个展、贩售及workshop。
希望这里可以成为每一个人
无论你是否"专业”,都可以表达分享的一个平台。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